1. 编纂背景: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年间命令编纂的一部巨型百科全书,它集合了当时中国古代的典籍,由2169名文人士子参与编纂,内容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。
2. 抄录情况:《永乐大典》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,只抄录了一部,称为“永乐正本”。到了嘉靖朝,由于担心大典受损,又重录了一部,称为“嘉靖副本”。这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,没有进行刊印,因此流传稀少。
3. 保存难度:《永乐大典》的体量巨大,共有11095册,保存起来非常困难。加之其内容丰富,价值高昂,容易成为盗窃和掠夺的对象。
4. 历史变故:在中国历史上,朝代更迭、内忧外患等社会动荡常常导致文物的丢失和破坏。《永乐大典》也未能幸免,遭受了多次劫难,导致“正本”消失。
5. 现存情况:据统计,全世界范围内,《永乐大典》只剩400册左右,分别收藏在8个国家的30多个收藏机构,而且经过权威鉴定,结果都是嘉靖时期的手抄本,无一正本。
综上所述,《永乐大典》之所以只有一本,是由于其特殊的编纂背景、抄录情况、保存难度、历史变故以及现存情况所决定的。《永乐大典》的缺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损失,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。学者们和历史爱好者仍然对这部巨著充满了极高的兴趣和研究热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