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百科大全> 列表
北京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
时间:2025-04-10 21:48:37
答案

北京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,古人将形势险固、土地肥沃、物产丰富的地方称为“天府”或“天府之国”,即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,而北京恰恰符合这“三大要素”。

其一,北京地形、地势险固,其地势呈西北高、东南低之态。西部为西山,属太行山脉;北部和东北部属燕山山脉,延绵数百里,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,环抱的是北京平原,谓之“北京湾”。其三面山岭沟壑相连,群峰相峙,气势雄伟,而山间多孔道、关隘、断崖,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宛如一道巨大的屏障,“三面围合,一面敞开”,故史籍中称燕地“山川峙濯,险甲寰区”之势,被誉为“诚万古帝王之都”的“天府”“神京”。

明代永乐年大学士李时勉在《北京赋》中赞曰:北京“右挟太行,左据碣石,背迭险兮重关,面平原兮广泽;宗恒岳其巍巍,镇医闾而奕奕,冠九洲之形势。实为天府。”

其二,北京土地肥沃,有“北京母亲河”之称的永定河南贯穿北京西部,经过6600万年的泥沙沉积,形成冲积扇区,成为肥沃的土地,故有“北京小平原”之称。据《北京地质史话》载:北京平原有高位、低位之分,高位平原土壤以褐土、潮褐土、褐潮土为主;低位平原土壤以潮土为主。其中褐潮土主要分布在冲积扇平原南端及冲积平原缓岗地带,土壤肥沃,保肥保水能力强,属于农业高产土壤。北京平原宽阔而肥沃的土地造就万顷良田,宜于农作物种植与农耕。

北宋宣和五年,即金天辅七年(1123年),宋朝使臣许亢宗出使金国,至燕山府(今北京),但见燕地“冠于北方,膏腴(yú)蔬蘸果实稻粱之类,靡不毕出;而桑柘麻麦羊豕(shǐ)雉(zhì)兔,不问可知”,由此可见当时北京地区因土地肥沃而物产繁盛。

其三,北京物产丰富,据《北京农业史》载:早在先秦时期,北京的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,宜种五谷,又有枣、栗之饶。古人称:有千株栗树之产者富比“千户侯”。古代的北京为“池沼广布之水泽之乡”,又多为“白壤”,宜于种植早稻,甲骨文和《诗经》中有很多关于北方种稻的记载,也包括今北京地区在内的幽州。《周礼·职方氏》云:“幽州……谷宜三种(即黍、稷、稻)”。《后汉书·张堪传》称,东汉初年(公元25年),张堪拜为渔阳(今北京东北部)太守时,“乃于狐奴(今顺义一带)开稻田八千余顷,劝民耕种,以致殷富。”三国时期,魏国征北将军刘靖在北京西部屯田种稻,一年一熟,且逐步推广。隋唐以来,京畿大量种植小麦、水稻、谷子、高粱、豆菽之类。明清时相继引进玉米、甘薯、马铃薯(土豆)等。而远在辽金时期北京便有发达的蔬菜和瓜果等交易,金代中都城外已有成片的菜田。到了元代多数菜农“柳暗而始莳瓜”“收霜菜而为菹(zū)”。且有“治蔬千畦,可当万户之禄”的种菜专业大户。蔬菜有数十种,涉及根菜、叶菜、茎菜、花菜、果菜及食用菌等种类。

推荐
Copyright © 2025 交换知识网 |  琼ICP备2022020623号 |  网站地图